作者 | 兵法先生
来源 | 营销兵法(ID:lanhaiyingxiao)
最近,年轻人的圈子里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发光和发热中,选择了“发疯”,在上班和上进中,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中,选择了“求佛”......
追求“平静的疯感”,并不是一句调侃,从之前大火的“寺庙游”“烧香热”“敲木鱼攒功德”,到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到蔓延到各大公司的“00后疯感工牌”,打工人的精神状态,已经越来越自由了。

在营销行业中,有个众所周知的理论——人们80%的购买行为,都是基于“感性的情绪”,而不是“理性的逻辑”。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那些精心制作的广告和脑洞大开的创意,可能都不如一句“我懂你”,更能让彼此共鸣!在这样的集体情绪中,品牌应该如何跟“疯”?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当层出不穷的“XX文学”一次次登上热搜,又一次次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梗,却始终保持着“周更”的频率,每次都能以更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这就是“疯四文学”。

在2018年诞生之初,疯狂星期四还是一次简单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可以花9.9元、19.9元或是29.9元购买平日里两三倍价格的食物,只能说是个“薅羊毛”的好时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网友已经将这个品牌折扣日,加入到自己的生活日历中。周四可以不买肯德基,但是“活”必须整。

和之前流行的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一样,“疯四文学”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海量的用户主动参与传播,大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权。
但与其他文学有些许不同的是,“疯四文学”非常注重一种“反转感”:情节越曲折、反转效果越好,能带给人们的愉悦度也就越高。相比门槛越来越高的生活仪式感,一段无厘头的“疯四文学”,就能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的契机,一个轻松聊天的由头,可以消解掉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作为这个赛道的开山鼻祖,肯德基也一直用各种方式去承接“疯四文学”的流量,比如发起“疯四文学盛典”、利用社交媒体、品牌跨界等方式助力“疯四文学”的传播,我们可以从这些UGC内容中,感受一下网友们的创造力——
如果说“疯四文学”的流行,还是部分网友之间的默契联动,那么今年出圈的潍坊风筝节,则让跟多人看到这个“营销新趋势”,更多品牌也是借着这个契机,加入到“一起发疯”的氛围中来。
比起之前爆火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热点,潍坊风筝节留给品牌的发挥空间很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话题流量池,能给品牌加上一个氛围BUFF,让其更容易出圈。像是把品牌的包装或吉祥物,放大几十倍做成风筝,就是“巨物营销+放飞自我”。

巨型霸王茶姬

巨型淘宝

巨型牧高笛

巨型洽洽
还有结合“风筝”元素,做的“热点借势+事件营销”。
比如,名创派出女明星loopy上天,还顺便吐槽了自家老板,而盼盼更狠,直接借着这次风筝节把老板“送上天”。

老板疯了,随便吧

老板上天了
还有非常抓马的阿里巴巴1688,直接把风筝放丢了,让1688爆改8819,不过这事儿也为品牌官博带来了不少关注。

去年底,淘宝设立了一个“金桃子奖杯”,要为那些超过100万的宝贝颁奖。
但Spes当时的销量是90万,所以运营原地“发疯”,不停在淘宝评论区留言。
这个事情愈演愈烈,麻辣王子、蜂花、太二酸菜鱼、水星家纺也加入到“发疯”的阵容中。最终,在“淘宝金桃之夜”颁奖时,Spes销量为98万+,获得了一只“百万欠二”的“精神安慰奖杯”。

寒心,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吵大闹

被雨淋湿的小狗,不被重视的纽扣

我看不上这个小奖杯

蜂花:我获奖了嗡

水星家纺:因为我还差80万销量?
而参与“发疯”的品牌,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很多网友表示喜欢这种疯癫感,能从中收获很多快乐,可以挑一个顺眼的下单支持一下。
从接住泼天流量、抱团“发疯”,再到争做人群中的“显眼包”,
先行者们已经摸索出一条成熟的道路: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发什么样的疯才最有效。
比如在五一调休这个社会热点话题中,RIO鸡尾酒请出了大IP林黛玉,推出一组“我在人间黛醉上班”的海报,每一句都非常“有那味”。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单是吃饼就吃饱了

这领导可真是个妙人,真真比贾母还难伺候呢

若不是为了碎银几两,谁愿在这里奔波劳碌

终究是熬到了下班时间,再也不用看那些个烦人的信息了

原以为我自是跟旁的不一样,想来是我自作主张了

这996是单我有,还是别的姑娘也有

周末又调休,怎的放个假委屈你了?

难为您费心生怕我闲着,总想着法子让我忙活忙活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打开电脑就心烦
又比如在节假日这种旅游高峰期,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宣传。
比如潍坊文旅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坊”,内蒙古文旅的“我是内内个内内”等,这些官博用幽默、自嘲等方式,为节日氛围添砖加瓦,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大众好感。
对于品牌来说,“发疯”已经成了品牌营销中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你是百年老牌,还是新锐国货,都应该考虑加入这波营销热潮。但是话说回来,怎样“发疯”才能戳中受众,如何才能避免翻车?
在这个比拼内容的营销时代,品牌不出彩就会出局,好内容是一切传播的前提。只是消费者的注意力来的快去的也快,品牌不仅要考虑流量,也要考虑流量的性价比。在这样的营销环境中,“发疯”可以让品牌投入的钱,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和咆哮式营销不同,发疯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疯狂,而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创新。品牌以幽默、自嘲、夸张的方式去表达内容,用更真诚的姿态去沟通消费者。比起自上而下,单向传递信息的品牌来说,这种“够真”的品牌,更容易走进大众内心。
如今,有很多品牌已经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用“平静的疯感”圈粉无数。但是这种内容也是有周期性的,当下一个营销热浪来临,消费者可能就会转向其他内容。那个时候,品牌就应该考虑新的内容、新的沟通方式。
作者简介:【兵法先生】营销兵法创始人、知名营销分析师,原创多篇文章阅读超10W+。个人工作微信号:bingfaxia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