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案例 > 正文

可口可乐广告再遭抵制,品牌营销如何才能避免翻车?

           

作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碳酸饮料品牌,虽然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早已家喻户晓,但可口可乐每年依然会拿出上百亿到处投放广告,持续给自己的品牌“保鲜”。


为了更大程度的俘获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们的芳心,可口可乐的每一支广告都将“因地制宜”发挥到了极致,拉近品牌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同时刺激产品销量,可谓屡试不爽。


而就在最近,可口可乐在匈牙利发布的广告却意外“翻车”,直接遭到当地民众的抵制!

近日,可口可乐在匈牙利各大街头密集投放了一组以 Love Is Love 为主题的同性广告,广告画面包括一对男同性情侣、一对女同性情侣以及一对异性情侣,每个画面的情侣都是共饮一瓶可口可乐。



一直以来,可口可乐都将平等、包容、多样性等价值观作为品牌营销的主要素,故而此次在匈牙利投放的零度广告中也用匈牙利文打出了“0糖,0偏见”的口号,以此来表达对 LGBT 群体的支持。


但令人遗憾的是,此举直接引起了匈牙利一部分保守恐同人士的强烈抵制,已经有保守的政界人士要求在街头撤下这些广告并发起抵制可口可乐的建议,该活动目前已经得到了数万人的支持。

无独有偶,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可口可乐也曾先后遭到抵制!


01、合作农场虐待动物,可口可乐遭遇美国消费者抵制

据今日俄罗斯今年6月份报道,为可口可乐旗下 Fairlife 品牌供应牛奶的 Fair Oaks 农场工人“几乎每天”都会用塑料奶瓶,甚至钢棒击打小牛、新出生的小牛犊不仅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还会被工人粗暴的打上烙印……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网友们愤怒谴责,纷纷表示要抵制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

我每天都喝可口可乐,但在可口可乐和 FairOaks 农场结束合作前,我不会再喝一滴可口可乐以及它们的产品!我很惭愧我们让他们逍遥法外这么久。可口可乐,纠正这个错误。

迫于压力,可口可乐宣布暂停与Fair Oaks农场交货,还将对其他牛奶供应商进行审查。

02、圣诞营销失灵,可口可乐遭遇英国消费者抵制

从1995年开始,可口可乐在每一年的圣诞季都会让满载着免费可口可乐饮料、打扮得颇具圣诞风情的卡车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免费向人们派送可乐。


原本,这种既能增添节日氛围,同时还能获得更多品牌漏出的营销方式一直都深受人们的支持和喜爱。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愈发注重,这种将卡车作为移动广告牌,向消费者推销不健康的产品的方式开始遭到抵制。

尽管可口可乐宣称他们不会向12岁以下的儿童推销产品,但人们视乎并不买账,英国国家公共健康局表示,在可口可乐的圣诞卡车所到之处,当地儿童的蛀牙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因此他们呼吁各个城市议会和购物中心禁止可口可乐圣诞卡车到访。


不难看出,可口可乐之所以在不同国家遭遇抵制,除了个别地区极个别消费者的价值观与品牌所宣传的存在矛盾冲突外,被无数人视为“垃圾饮料”的可乐本身就极富争议,这也是为何可口可乐会在最近几年疯狂推出无糖饮料的初衷。

除了可口可乐,因为各种原因,很多我们熟知的品牌“翻车”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01、低俗营销——杜蕾斯

作为专蹭各种热点的老司机,凭借其幽默、风趣和大胆的创意,将舆论热点话题与自身产品特性相结合,杜蕾斯的宣传策划方案一直都被视为行业标杆


但自从杜蕾斯和环时分手之后,杜蕾斯这个公认的老司机仿佛一夜之间功力全无,在与喜茶、饿了么跨界合作时的文案因为太过露骨,更是被直指“低俗”。


在自己曾经最为擅长的领域“翻车”,这对于杜蕾斯来说无疑是伤筋动骨的,这次的事件不仅没能提升品牌美誉度,还让消费者对杜蕾斯的好感度一降千里。因为这种为了“流量”来挑战大众道德底线的“擦边球”行为,只会进一步消耗自身的口碑积累。


02、“文盲式”营销——盒马鲜生

今年4月,盒马鲜生推出了一场主题名为“一夜梦回老集市”的营销活动,旨在引发消费者们对于“物美价廉”的良性联想,但由于“穿越历史老集市,让物价回归1948”的宣传标语,盒马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嘲笑。


因为1948年正是人们生活在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中,网友们更是直言盒马市场部对历史简直一无所知,活生生一个文盲。

虽然盒马官方随后迅速撤掉了改款海报,及时制止了问题文案的进一步传播,但这也反映了企业营销创意有余、知识储备不足所带来的尴尬。


03、过度消费特定群体——京东 支付宝


在扎心和鸡汤文案已经难以引发时下年轻人们共鸣的今天,越来越的的品牌开始反其道而行,用“丧文化”来重新引起人们关注。

2017年,支付宝旗下的蚂蚁财富发布广告,文案以“年龄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的穷”为口号,直戳部分都市年轻人“为钱而伤”的内心。该广告成功掀起流量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感觉自己受到了歧视。

2018年双11前夕,京东美妆快递箱上印的宣传语“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引起了网友不满,大家纷纷表示这句话槽点太多,性别歧视的太过明显。


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丧文化”,品牌们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营销时,如果没有把握好调侃的度,一味地利用特定群体的恐慌和不安全感、放大负面情绪、煽动舆论焦虑的方式,务必会引起消费者们的情绪反弹,得不偿失。


通过这些“翻车”的例子我们不难得知,无论品牌采用哪一种营销方式,都应谨慎把握好一个度,除了把好产品质量关,更要把好营销关,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强的责任,维系好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联,真正做到创意营销、责任营销。


作者简介:王李,[互联网营销分析]创始人、主编,从事互联网营销近10年,个人微信号:Eddiese。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ngxiaobingfa.com/?p=11917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uaer860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