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案例 > 正文

年轻人嘴替上线,这届品牌太会了!

           
当代年轻人的情绪与日常状态,正成为品牌营销的新风口。为何越来越多品牌将目光聚焦于此?一方面,年轻人作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其庞大的规模和强劲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快节奏工作下的压力、焦虑与对生活小确幸的渴望,让这一群体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需求,为品牌搭建共鸣桥梁提供了契机。

然而,年轻人营销并非简单的情绪堆砌。若只是生硬套用热梗,不仅难以触动人心,还可能引发反感。如何精准捕捉年轻人的真实痛点,用巧妙方式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避免落入同质化俗套?以下这些出圈案例,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答案。

伊刻活泉现泡人参水 × 王耀庆:借痛点剧情解锁“熬夜救星”,温情打造品牌“元气搭子”形象

谁懂啊!“国民舅舅”王耀庆被全网追着喊“救救我”,这次竟靠一瓶人参水hold住全场?

点开伊刻活泉这支新广告,满屏的“舅舅,我”瞬间把人拉进场景里——电梯口的早八女踉跄着扑过来喊“舅舅,我”;办公室里更热闹,瘫在键盘上的程序员、顶着黑眼圈的加班男都在喊“舅舅,我”。王耀庆正满脸得意,直到保洁阿姨一句点破“救救我,不就是Help me吗”。没想到大家喊的“舅舅”竟是谐音暗号,藏着“救救”的求助。

原以为是众人跟舅舅的热情互动,直到王耀庆唰地掏出一瓶伊刻活泉现泡人参水,跟着《甩葱歌》的旋律一拧一摇,才发现这波是“熬夜救命水”的花式登场。

早八腿软站不稳、加班到脑袋发懵、熬夜熬出焊在脸上的黑眼圈,这些熬夜党的疲惫日常终于迎来了“破局者”。国民舅舅王耀庆带着一瓶伊刻活泉现泡人参水化身“元气救星”,用剧情和唱词,把救急方案揉进了每个熬夜党的痛点里。程序员累得瘫在键盘上,王耀庆递水时唱 “人参五倍萃取营养多”,咱熬夜加班的人一看就懂,补元气可不是空谈;

就连提醒加班男“一天一瓶你可别多喝”,也特自然地把 “每日限饮1瓶” 提了一嘴,既觉得贴心又忍不住想:“这么实在的补元气水,怪珍贵的!

全程没有生硬的解说,而是用魔性的唱词把产品卖点藏得特别巧,再加上“舅舅我啊舅舅我”“元气活活活” 反复循环,不仅让用户记住了王耀庆的搞笑舞姿,更借着“舅舅,我”=“救救我”的谐音巧思,顺理成章将“伊刻活泉现泡人参水=熬夜救星”的认知刻进脑子里。

更戳人的是广告结尾的“回马枪”——“再忙也要照顾好身体,希望你永远无需喊‘救救’,但如果真的累了,舅舅在这里,它也在这里”。这份被惦记的温暖,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品牌对年轻人的真挚关爱,像个始终在身边的陪伴者,在需要时递上一份安心。

不得不说,伊刻活泉这广告也太懂我们了!把早八腿软、加班懵圈的状态拍得如此真实,我差点以为导演在我身上装了摄像头!还有结尾那句叮嘱,暖心又实在,仿佛多了个能随时递 “元气” 的养生搭子。下次再熬到眼皮打架,想起舅舅递水的样子,大概真的会想拎一瓶伊刻活泉现泡人参水,跟自己说句“别怕,元气这就回来”。

蚂蚁财富开屏文案:洞察年轻人工资焦虑,“先共情后解题”赢得好感

每个月最期待的日子,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期,而是工资到账的那一刻!毕竟在房租、房贷、生活费层层压力下,工资不仅是生活的底气,更是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安全感来源”。但现实往往是,升职遥遥无期,加薪要看运气,领导画的“未来大饼”远不如银行卡里的余额来得实在,这种普遍的工资焦虑,成了当代年轻人心中说不出的痛。

而最近蚂蚁财富的一组手机开屏文案,恰恰精准戳中了这份焦虑,还成了年轻人的“最强嘴替”。这组文案没有走传统理财平台的专业说教路线,而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年轻人对工资的真实心态展现出来。“升职的脉,咱是把不准了,但加薪的脉,一把一个准”,一句话道尽了年轻人对加薪的执念——比起虚无缥缈的升职机会,实实在在的薪资增长才是刚需;

“你说过拉了勾就算约定,但亲爱的,是ta给我加了薪”,用略带调侃的语气,点出加薪比任何口头承诺都更有分量;

“谈前程,就怕说的多给的少,谈钱?成!它说多少就是多少”,直白戳破职场中画大饼的套路,凸显出钱的实在;

“前方的大饼总是未知的,吃到嘴里的才是热乎的”,用生活化的比喻,说出了年轻人更看重当下收益的真实想法。每一句文案都像从年轻人心里扒出来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共鸣感,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直呼太懂我了。

在引发年轻人强烈共鸣后,蚂蚁财富顺势传递品牌核心价值——「工资揣进支付宝,年收稳着冲3%」。没有生硬的推销,而是针对年轻人“担心工资缩水、收益诉求强烈”的需求,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然大家都看重实实在在的收益,那把工资放进支付宝理财,能稳定获得年化收益,就是对吃到嘴里的热乎收益最好的回应。

将产品功能与用户利益点直接挂钩,这种“先共情,再解决”的营销思路,既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又让品牌信息自然植入,为用户降低决策门槛,难怪能让不少年轻人动了把工资放进去理财的心思,也让蚂蚁财富在众多理财平台中,成功赢得了年轻人的好感。

滴滴“去往每一种生活”:锚定年轻人需求,让出行营销满是共情力

最近在全国好多城市的户外商圈、地铁通道、候车亭里,都能看到滴滴的一组群像大片,没有华丽的布景,全是普通人的日常瞬间。“和可爱的小狗亲昵互动、大人给孩子制造惊喜、在异国他乡畅快享用美食……”,接地气的场景感,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两眼。

其实,这组群像大片背后,传递着滴滴的品牌新主张——“去往每一种生活”。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生活片段的缩影,告诉大家:原来我每天的奔波,都是在“去往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滴滴则是陪用户奔赴每一段生活的伙伴。这种藏在场景里的归属感,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以前用滴滴,总觉得它是个“靠谱的工具人”。就像每天要打卡的工作一样,它能把自己从公司安全送到家,会提醒司机绕开拥堵路段,却少了点“人情味”——你知道它好用,却不会跟它产生多余的情绪。但现在不一样了,“去往每一种生活”这句新主张,突然把打车这件事从“完成通勤” 变成了“奔赴期待”。

最让年轻人有共鸣的,是滴滴这波营销没端着架子。一是没有让代言人以明星身份参演,二是把镜头对准了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群像小片里,有背着双肩包喊“接好运”的学生党,有戴着工牌吐槽“班味好重”的打工人,还有提着蛋糕给女儿送惊喜的父亲。

连和脱口秀综艺的合作都透着真实,那些演员在台上说自己北漂住地下室,靠写段子熬过难捱的日子;有人为了省房租住在郊区,每天通勤两小时;有人改方案到凌晨,对着电脑哭完又继续改……这些没被美化的苦,被滴滴揉进了营销里,没有说“加油打工人”,却用别人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扛”。

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懂你的小心思,比任何华丽的营销都管用。毕竟我们要的从来不是“被说教”,而是“被看见”。

结语:

当品牌先学会替年轻人开口,我们从伊刻活泉、蚂蚁财富、滴滴的案例中,看到了共鸣营销的真正打开方式——它不是“热梗”的生硬堆砌,也不是“加油口号”的空洞说教,而是品牌真正“蹲下来”看见年轻人的真实日常:是早八腿软时的疲惫、工资到账前的焦虑,也是通勤路上对下一程生活的小小期待。

以上案例的共性,在于都踩准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脉”。说到底,年轻人要的从不是品牌的“蹭热度式关心”,而是“被看见”的安全感——看见他们的累,也看见他们的小确幸;理解他们的实在诉求,也呼应他们的情感缺口。当品牌不再把年轻人当成“消费群体”,而是当成“值得倾听的个体”,营销就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双向的情感共振。

作者简介:白杨,【品牌营销官】主编,从事品牌营销多年。个人微信号:baiyang8292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ngxiaobingfa.com/?p=34785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uaer860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